Category: 读书


2017年读的书

2017年
1、《子不语》,2017/1/7,怪力乱神我最爱!
2、《希休斯之船》,2017/1/8,最终还是能读大概明白。
3、《微暗的火》,2017/1/9,纳博科夫真是玩弄读者于股掌之间。
4、《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集》,2017/1/13,欧,亨利果然是神反转。
5、《安娜.卡列尼娜》,2017/1/15,重读。
6、《全怪谈》,2017/1/18,第一册最棒!
7、《致命的自负》,2017/1/18,要说系统地理论地反驳某个邪恶的意识形态,我只服哈耶克。
8、《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讲稿》,2017/1/22,阶级感情太强烈,捧列宁的臭脚无下限。
9、《爱丽丝梦游仙境·》,2017/1/25,还是能读出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
10、《马来群岛自然科学考察记》,2017/1/28,那种见了什么动物都要猎杀做标本的行为我实在看不下去。
11、《侏罗纪公园》,2017/2/1,书里其实讲很多了不得的东西,电影还是过于肤浅了。
12、《复明症漫记》,2017/2/2,萨拉马戈讲起讽刺故事来比看他的博客还过瘾。
13、《瓦尔登湖》,2017/2/10,读到最后才发现梭罗真的是超验主义者。
14、《虐杀器官》,2017/12/12,伊藤计划的确是个天才,可惜死得太早。
15、《和谐》,2017/2/14,照现在的趋势下去,这书中的预言很有可能实现。
16、《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2017/2/14,情节比第一部紧张,内涵差了不少。
17、《首席女法医:肉体证据》,2017/2/23,太平庸了,而且并没有突出法医这一职业特长在破案中的作用。
18、《尸者帝国》,2017/2/27,就圆城塔自己在后记里的所说,他的想象力还是不及伊藤计划,所以在伊藤的大纲里出现的某些情节,最后并未在书中出现。
19、《海错图笔记》,2017/2/28,真是太有趣了。
20、《宫本武藏:剑与禅》,2017/3/4,可以看出来吉川英治平缓的笔述里潜藏了多大的激情。
21、《五轮书》,2017/3/4,所谓是小兵法,还真是小兵法。
22、《第一圈》,2017/3/12,“世上没有好的监狱”。至今我们所有人都依然生活在监狱中。
23、《八月之光》,2017/3/12,福克纳的语言魅力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24、《心》,2017/3/15,夏目漱石不愧是日本文学的高峰,真正的大师就是能让人顿时厌弃生活。
25、《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2017/3/17,由点及面,但仍不够深入。
26、《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2017/3/17,这种分类叙述的手法明显要高于那些编年史一样的人物传记啊。
27、《小少爷》,2017/3/17,简直就是你国各个事业单位的真实面貌啊!
28、《倒转红轮》,2017/3/19,本以为是《红轮》的导读,没想到没有任何意义。
29、《梦游者》,2017/3/26,正如作者所言,一战是由一群浑浑噩噩的梦游者在搞不清楚状况的混乱状态中挑起的全人类的巨大悲剧。
30、《随园食单》,2017/3/28,袁大才子这五十年的退休生涯不是白过的,你看人在吃上这份儿讲究就了不得。
31、《星际穿越》,2017/4/1,配合电影来看,非常不错的科普书籍。
32、《时时刻刻》,2017/4/7,能把伍尔夫、她的书中人物、读者写成一本书,真了不得!
33、《纯粹理性批判》,2017/4/8,康德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盖棺定论还是很准确的。
34、《实践理性批判》,2017/4/13,康德抒情起来竟然也是控制不住啊!
35、《X的悲剧》,2017/4/16,我觉得没有后期的《Y的悲剧》与《Z的悲剧》好看。
36、《判断力批判》,2017/4/22,看来我是真不适合读哲学。
37、《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2017/4/22,书名起得吓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晚清晴中国见闻录而已,不过角度与立场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不尽相同,可以一读。
38、《神秘世界的人》,2017/4/23,像威尔斯这样的算是最后一批传统作家,的确会被二十世纪早期开始的新文学作家们看不起,毕竟他不是哈代,也永远达不到哈代和康拉德的水准。
39、《天使埃斯梅拉达:九个故事》,2017/4/27,德里罗的破碎是致命的,破碎的德里罗是要命的!
40、《彷徨之刃》,2017/4/28,东野圭吾对法律和人性的质疑,还算可以的书。
41、《悖论13》,2017/5/7,不行不行,太没意思。
42、《当尼采哭泣》,2017/5/10,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小说,《苏菲的世界》之类的算什么玩意儿啊。
43、《空中杀人现场》,2017/5/11,没什么意思也不令人惊喜的无趣的小书。
44、《10 1/2章世界史》,2017/5/13,能把圣经传说戏谑得这么雅致,还真是不错。
45、《歪笑小说》,2017/5/18,不写长篇推理的东野圭吾是个好的作家。
46、《美丽事物的背后》,2017/5/19,我电脑里怎么会有这么一本书,咬着牙忍着恶心看完吧。
47、《香甜的毒药》,2017/6/8,苔菲的这个讽刺水平啊,一般人根本比不了。
48、《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2017/6/11,相比你国宣传机器的那套说辞,我更相信这本书里讲的才是真话。
49、《红轮》,2017/6/14,读完前三卷是一个持续了三个月的艰苦的、折磨人的但令人沉浸其中的旅程,只是此生恐怕无望见到第四卷译成中文了。
50、《异端的权利》,2017/6/15,在如今这个时代,这样的书更显得难能可贵。
51、《宇宙简史:起源与归宿》,2017/6/17,霍金的演讲稿。
52、《走出非洲》,2017/6/18,真的是尤如诗歌在眼前流淌。
53、《分成两半的子爵》,2017/6/19,多少明白点儿为什么王小波如此推崇卡尔维诺了。
54、《世上最美的溺水者》,2017/6/22,马尔克斯的想象力是无敌的。
55、《阉割与狂狷》,2017/6/25,前版本的例证和论据非常不错,后半本的论证与探讨就差得太远了。
56、《虞美人草》,2017/7/1,果然是文豪的早期作品,依然还承袭着自《源氏物语》而来的物哀之风。
57、《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2017/7/2,庄士敦对溥仪的评价还是过高了。
58、《草木虫鱼》,2017/7/8.,典型的退休老干部体。
59、《茨威格文集》,2017/7/9,对茨威格还能说什么,说什么都不足以评价他。
60、《艽野尘梦》,2017/7/9,陈渠珍全书不着一字花里花哨之语,读来却惊心动魄寒毛直竖。
61、《神秘的陌生人》,2017年7月12日,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马克吐温。
62、《克拉多克夫人》,2017/7/13,正如毛姆说的,这也是一种所谓爱情的胜利吧。
63、《野火集》,2017/7/14,联想到前阵子大陆媒体所谓的批判龙应台,现在看来贵支这帮蠢货是有预谋的。
64、《疾病考古学》,2017/7/17,考古发现人类骨骼的病理学研究,还是相当有用的。
65、《东京物语》,2017/7/19,还是最爱太宰治。
66、《水死》,2017/7/22,大江健三郎苍老而惊心动魄的文字倒在其次,就他的反对极端国家主义的观点,他的书估计在中国也快被禁了。
67、《悉达多》,2017/7/24,黑塞对东方哲学的领悟,不知高出大多数东方人几十公里呢!
68、《上帝与新物理学》,2017/7/24,如何杀死上帝。
69、《空之境界》,2017/7/31,趁着读完书又看了遍电影,感觉明白多了。
70、《共和中的帝制-民国六年,中国社会的两难选择》,2017/8/1,对照今天,历史果然在不断重演。
71、《布格-雅加尔》,2017/8/4,雨果处女作。
72、《耶稣的童年》,2017/8/5,库切的重启之作。
73、《云使》,2017/8/6,当一名诗人,还是得有无穷的想象力才行。
74、《死囚末日记》,2017/8/8,如何走向死亡。
75、《布洛德.格》,2017/8/9,雨果喜欢大段说教的风格已经冒头了。
76、《沉默》,2017/8/13,改变了读《深河》时我对远藤周作的看法。
77、《悲伤与理智》,2017/8/16,布罗茨基的悲哀是来自民族性的。
78、《看不见的城市》,2017/8/17,卡尔维诺可怕的想象力与世界的边界。
79、《五日谈》,2017/8/18,简直可以看到无数后代童话的根本所在。
80、《冰岛的凶汉》,2017/8/20,雨果早年也够能吓唬人的。
81、《命运交叉的城堡》,2017/8/22,最后一篇中卡尔维诺对莎剧的理解令人拍案叫绝。
82、《寂静的春天》,2017/8/24,将此书归类为自然主义文学似乎不太合适吧?
83、《夹边沟记事》,2017/8/27,重温,先多看看书做好心理准备,就中国这个形势,将来我是肯定得要去那儿送命的。
84、《沙乡年鉴》,2017/8/27,土地伦理,土地伦理。
85、《神的九十亿个名字》,2017/8/31,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写得神啊!
86、《甘南纪事》,2017/9/4,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会被禁,难道仅仅是因为不符合某些人的口味?
87、《最后一个地球人》,2017/9/11,阿瑟.克拉克的恢弘叙事令人敬畏。
88、《巴黎圣母院》,2017/9/13,重读。
89、《遥远地球之歌》,2017/9/15,没想到阿瑟.克拉克如此推崇佛教。
90、《地光》,2017/9/17,这有点儿暴露政治理念了啊。
91、《风港》,2017/9/26,马丁老爷子在哪儿都喜欢搞个宏大的世界观啊!
92、《人间天堂》,2017/9/28,这就像是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
93、《零伯爵》,2017/10/4,赛博空间第二部。
94、《重启蒙娜丽莎》,2017/10/10,灵魂已在路上。
95、《那些忧伤的年轻人》,2017/10/18,菲茨杰拉德的中短篇的确是情态为主,炫技成分少。
96、《无缘社会》,2017/10/19,真是深有体会。
97、《悲惨社会》,2017/11/8,重读。
98、《古史考》,2017/11/10,吴锐为了批李学勤可真是不遗余力。
99、《夜色温柔》,2017/11/25,重读。
100、《海上劳工》,2017/11/26,重读。
101、《爵士时代的故事》,2017/12/14,菲茨杰拉德就是爵士时代最好的见证者。
102、《笑面人》,2017/12/17,贵族政治的挽歌。
103、《钱德勒短篇侦探小说全集》,2017/12/21,套路啊,都是差不多的套路。
104、《飞女郎与哲学家》,2017/12/27,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就已经展现出非常出色的技巧。
105、《北野武自述: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2017/12/27,正如书名。

买新书-20160901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JPG

买新书-20160830

伯希和西域探险记

既可以是一个故事,又可以是另一个故事,却绝不是两个独立的故事,从9月5号到今天,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了《千禧年三部曲》。

第一部《龙纹身的女孩》可以视作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故事,开头结尾,小说六要素什么的全都具备,读完了之后不用去读后面两部也完全可以。但第二部《玩火的女孩》和第三部《直捣蜂窝的女孩》却没法独立的读,不读第一部,直接读第二部,会完全摸不着头脑,若不读第三部,你就根本不知道这书讲了什么。如果从第三部开始,更是迷茫,就好像没有经过任何起点与旅程直接到达终点一样。所以说是故事套着故事,却不是两个故事,而是一件完整的,精致的艺术品。

故事的内容不说,有兴趣的人自己去看,绝对不会后悔。当然我现在跑出来夸赞04就已出版的书真是有些后知后觉了。当初我会买这一套书,也是因为电影的缘故。不过当时干了件蠢事,先看了第三部,之后才找前两部的电影看得,所以一边看一遍还要调出老早前的记忆来,够麻烦的,不过的确是有了点儿感觉,就毫不手软的下单子买了书。书的内容十分复杂,又拥有过于庞大的信息量,光凭电影的确没法表达,就算部电影连着看完,也未必能完全理解,还是看书比较好。一口气读下来,才能够真正搞明白。

说到搞明白,这就有分歧。一般来书,能读得懂的书人们都喜欢,但是乔伊斯也说过,只有让人读不懂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不过我们不能对进入21世纪后的小说抱以太高的期许。但《千禧年三部曲》绝对是一个里程碑,是推理悬疑小说的彻底转型开山之作,颠覆传统此类小说的一切既定规则,新的思想,新的方式,甚至新的工具和名词,这些都是两人眼光发亮的转变。也许这也正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久违的专注状态

最近一段时间,应该是从中秋节假期那几天开始,到今天也就一个星期不到,在家的时间大部分都用来读书了,不刷饭不发推,关掉所有的IM软件,连本子的音响都关了,小P3推着大耳机,窝在房间一角的沙发里读书。

起因很简单,原本以为中秋节假期结束就要出门去跑调查,担心一本书看一半就出差去,回来以后情节接不上了,所以就狠下决心要在出门前把手头的这本书读完,没想到还真的就在节期结束前做到了。后来时间调整,下周一才出门,阅读人物似乎看起来不那么紧张了,但是这种专心读书的状态居然就延续下来了。

想起来,已经久违了这样专门辟出时间来什么事都不做专心一意读书的状态,大概从学校里毕业后这一两年里都没有怎么好好读书,期间似乎也只有09年底到10年初的那个冬天似乎每天还能有一些时间专心看书来着,也不过是因为工作不怎么紧张,又没什么事儿,白天在办公室里能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那段时间读书的进度还是蛮快的。

除了纸质书,电子书的阅读也可以算的话,似乎最稳定的就是上厕所的时间了,因为这个时段是在么有什么好打发无聊的,就端着手机看看小说什么的。此外就是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车的时候用来读书,当然也是或手机或平板或电纸书。阅读量最大的时候,是去年在王洼工地,清理那种大型墓葬,前期没有到墓室的时候,每天只是单调的挖填土而已,看着民工干活只要不出大错就可以,为了打发无聊,电纸书就派上了大用场,而且阅读速度非常快,接连啃掉了几个大部头,这才体现出了高科技时代的优越性。

除了上述情况外,在家的时候,这两年真没好好读书,虽说每天都要看一会儿,而且阅读速度也不慢,但总是心不在焉,看几页,就要刷会儿饭否或者发发推什么的,再四处浏览溜达一番,看够了再把目光转回到书本来;再看几页,又觉得烦了,又趴在键盘上瞎捣鼓,总之就是静不下心来。

直到最近这一个星期,终于开始恢复了认真读书的优良传统,就好像回到了当学生的时代,每天晚上吃完晚饭之后,若没有必要的事儿,必然是专心致志的读书,不受干扰,至少不会再出现那种无法长时间集中精神的不良状态,读书的进度也快的多,是件好事儿。说到底是爱书的人,养成——不——应该说重新找回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儿,感觉很愉快,似乎隐隐然有了点儿莫名其妙的成就感。鼓励自己继续下去吧。

就和我评价《洛丽塔》一样,离开了成书的特定年代,这书就要打上几个折扣。

书的内容就不多书,有兴趣的人自己去看。宣永光用笔的老辣犀利的确是本事,读起来畅快之感很让人享受。

但不得不说,老宣表达出来的自己的那些观点,现在看来,未免迂腐可笑,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有些很无聊的国粹主义。但他抨击势必,对社会现象的嬉笑怒骂实在是让人大呼过瘾,而且,有趣的是,他所嘲讽的那些东西,现在看来,竟可一字不差的套用在贵国官员之类的东西头上,这多有意思,都快一个世纪了。

所以说这书可以算作半死,读一半留一半,刚刚好。

买新书-20110905

在广场书城的特价专柜看到的,半价,99块,果断拿下

买新书-20110809


梅尔维尔的调侃

《白鲸》里抄来的一段,梅尔维尔对涂油礼的调侃:

我确切知道国王在他举行加冕典礼之时,他的脑袋是隆重地抹上油的,抹得甚至像一盘色拉。难道他们这样抹油是为了使头颅内部的脑瓜子好使,就像人家给机器抹油一样?这一皇家规矩的庄严实质大有斟酌的余地,因为在平常人的生活中,一个人头发上抹油,抹得油香扑鼻,是让人瞧不起的。事实上,一个成年人,除非为了治疗,是不抹发油的;如果抹了,那他大概在头上什么地方长了疮。按常理说,这种人就其总体而言,不会有多大身价。

文字的确写得很好,没的说。

然而,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惊世骇俗,能够享有盛誉,完全要归功于它所处的那个是时代,那个甚至人们谈及性都要为之色变的保守的年代,出现这样一个题材内同的东西,还完全被脱了平庸的套套,你说怎能不引起轰动呢?

换个时代,比如说现在,出一本同样的书,会引起多少关注呢?想想都知道会可怜的要死。

忘了是谁说的了,说是某个县得一个乡镇干部,40十多岁吧,娶了媳妇,好像还真就14岁。可是谁会觉得震惊呢?对吧。